众所周知,罂粟属于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是国家禁止在食品制作过程中添加的物质,然而却有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取利益不惜违法犯罪。
2024年3月,湖北宜昌市兴山县公安局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辖区餐饮行业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发现一家餐馆泔水毒品检测结果呈吗啡阳性,于是立即对该店展开调查。在店内查获一个装有可疑粉末混合物的透明调料盒。老板李某辩称,该粉末是自制调料,主要是八角、草果等香料。民警心存疑虑,现场取出部分调料送专业机构鉴定,显示该调料中含有吗啡、可待因、罂粟碱、蒂巴因、那可汀成分。
据李某交待,2024年2月,为了吸引更多顾客,他便将家中存放的罂粟果与其他香料混合碾碎后带到餐馆使用,以为碾成粉末便不会被发现。
判决:近日,湖北兴山县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并需支付销售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
罂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这个罂粟壳到底是什么?长什么样子?有何危害?我们又应如何辨别呢?
1.罂粟壳是什么?
罂粟壳,又名“御米壳”,俗称“米壳”,是植物罂粟的干燥成熟果壳。罂粟壳外观为枣核形,如鸽子蛋大小,一头尖,另一头呈6-14瓣冠状物。壳体上往往有人为切割的多道刀痕。有纵向或横向的割痕——这是因为把罂粟割开后,其汁液可以加工成鸦片、吗啡、海洛因等毒品。
有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食用添加了罂粟壳的食品,会出现发冷、出虚汗、乏力、面黄肌瘦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害,甚至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等症状,最终上瘾,具有潜在的吸食毒品的倾向。
2.罂粟生长期各个阶段图片
在火锅里加罂粟壳真的能提鲜吗?答案是:不能!
罂粟壳能“提味增香”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其本身味道很淡且发苦,并不具备提鲜、调味的作用。专家们表示,餐饮经营者在火锅中使用罂粟壳,目的主要是让人上瘾。
另外,如果你在火锅底料中看到很像是罂粟壳的可疑物,先别慌!那极有可能是姜科植物草果,这是一种常见的调味料(草果壳是调料里的良民,十三香里就有它),并不是毒品!在火锅中加入它,可以使食物的味道更好。
翻看之前发生的案例,不良商家往往都是加入罂粟壳的碎片或者研磨的粉末以达掩人耳目的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感官上鉴别“罂粟食品”?
初次食用加了罂粟壳的火锅和卤制品后,一般有心跳加快、脸微红、口感舒服,吃后不易入睡等感觉。
如果对某种食物产生与往常不同的依赖感,经常想要食用,甚至刚刚吃过还想再吃,不吃就觉得难受,那该食物中含有罂粟壳成分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万一真的不幸误吃“罂粟食品”,应尽量避免再次食用,而且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因为水能加快有毒物质的排出,而蔬菜、水果中的纤维物质也可以降低身体对有毒物质的吸收。
另外,只要你对食物不放心,都可收取部分食物(最好是油分较少的底层汤汁,不少于50mL),送到当地毒品检测机构或公安刑事技术检测部门进行成分分析。
我国一直将罂粟壳列为严格管制品,除了少量用于医疗制药(比如各种“枇杷露”类止咳药)之外,严禁上市销售,添加到食品中那更是违法的。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因此,在火锅中加放罂粟壳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非法种植罂粟不满五百株或者其他少量毒品原植物的;
(二)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少量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的;
(三)非法运输、买卖、储存、使用少量罂粟壳的。有前款第一项行为,在成熟前自行铲除的,不予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二条规定: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无论出于什么用途,无论数量多少,切勿种植、贩卖、使用毒品原植物,否则将会触犯法律!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公众最基本的利益,各位商家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以身试法!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