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清晨,徒骇河德州段波光粼粼,众多摄影爱好者架起相机,定格下白鹭掠过水面的瞬间。“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每一个角度画面都令人赏心悦目。”照片记载了流淌的时光,而这些摄影爱好者则成为德州生态蝶变最“忠诚”的见证者。
乐陵跃马干渠湿地景色(央广网发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乐陵分局 供图)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7,同比提升11.5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68%,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指数5.3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这是今年上半年,德州生态治理交出的“硬核”数据,也是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精准治污、创新监管、绿色转型三条主链深度协同的生动注脚。
治污攻坚 生态治理纵深推进
在德州市宁津县某家具生产企业的喷涂车间内,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宁津分局的工作人员运用先进设备,精准定位了一处隐蔽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泄漏点,企业立行立改。这种“发现即解决”的高效模式,是全市提升精准治污能力的体现。
“精准”的背后离不开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的“全面”布局,据了解,德州市生态环境局聚焦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开展“一市一策”研究,定期会商研判空气质量形势,同时运用无人机、走航等技术手段辅助开展污染源日常监督,今年以来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800余个。
“20年前,大运河曾是一条脏河、臭河,周边的企业污水、生活废水都往这儿排。”大运河德城段专职巡河员王海军说,“现在经过治理,老钓友又回到了大运河边,支起遮阳伞、稳坐钓鱼台,这些年来运河变化真大!”作为黄河、大运河交汇的地方,德州因黄河而得名,因运河而兴盛。如今,立足新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德州市致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沟渠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德城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黄河涯镇尾水湿地工程等重点工程先后启动,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提升完善水生态循环功能,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创造良好水生态环境;庆云县创新构建“护水、治水、兴水”三位一体治理体系,累计投入10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县域全域25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其配套建设的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将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经紫金湖湿地深度净化后循环利用,年再生水利用量达500万立方米,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循环。
宽严相济 效能提升促发展
持续深入开展“两打”行动,对2家存在未保障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企业立案查处;对3家涉嫌检测报告弄虚作假的机构进行立案查处;责令存在的检测不规范的4家检测机构、2家维修机构进行全面整改;上半年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1件……一串串数字是德州“铁腕治污”的生动注脚。
生态环境执法,不仅“严”字当头,更要注重“帮”字托底。德州市生态环境局落实“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执法模式,强化事前预警和事后监管,宽严相济提升执法监管质效。
在近期的一次环保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位于宁津县的某家居有限公司喷漆工序废气排放超标。经深入调查,原因系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非主观恶意违法。综合考量,生态环境部门最终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严格遵循法律法规,既对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又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法理与情理有机结合。”宁津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杨昭洞表示。
产业转“新” 绿色动能向未来
“2025年,对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好项目,全力以赴保驾护航。”今年伊始,在介绍德州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重点工作时,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岳红星如是表示。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2025年上半年,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为重点建设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建立市级以上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台账,对369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实施类)、34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准备类)做好环评服务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要素保障。 在山东庆云中庆新能源绿色近零碳产业园内,庆云易能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充电桩单桩能耗降低4%—5%;作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禹城市创新探索“行业整体+企业个体”双层次清洁生产审核模式,打破单个企业局限,从整个行业工艺流程、物质流与能源流进行系统诊断与优化,2024年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验收评估;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的乐陵循环经济示范园拔地而起,投资15亿元建设艺点数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以“数字运营、产业协同、智慧工厂、智能制造、生态共享”模式赋能乐陵产业数字化……
如今的德州,绿色动能随处可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变,德州的绿色低碳发展正向纵深推进,一幅产业向绿、生态向好的美丽德州新画卷徐徐铺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