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清晨五点,在临沂市蒙阴县集采集配中心的检测室内,检验员将最后一筐土豆的农残快检数据上传至监管平台。“合格率100%”的绿色标识亮起时,23辆配送车已整装待发,确保当日准时将大宗食材配送至全县72个学校。
去年以来,蒙阴县将辖区学校外包食堂全部转为自主经营,逐步构建起了“权责明晰、管理规范、安全可控、服务优质”的新型管理模式,这场学校食堂经营模式改革,正以智慧化革新重塑着5万余名师生的“舌尖安全”,使学校食堂实现了从“保供型”向“服务型”“公益型”的根本转变。
“智慧天眼”织密安全网
“过去后厨是‘神秘禁区’,现在成了‘透明厨房’。”蒙阴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公涛指着智慧监管大屏幕上显示的全县学校食堂后厨实时画面说。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洗消间、烹饪区、备餐间的操作细节一览无余。这套覆盖全县的智慧监管体系,构建起“教体局—学校—社会”三级联动的安全防线。
革新始于管理机制的破局,蒙阴县建立了“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需每日审核食材检测报告。此外,由家长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深度参与从食材验收到食谱制定的全过程。自此,蒙阴县各学校食堂实现全年食安零事故。
“阳光账本”破解盈利困局
在蒙阴一小兴蒙校区的公示栏里,食堂财务公示一列详细公示了本周各项食堂开销,家长赵女士一边核对着伙食支出明细一边感叹:“五花肉采购价每斤11.3元,比市场价低近2元呢。”这样的价格变化,源于蒙阴县独创的“四方询价”机制。每周,由教体局、学校、平台、供应商组成的定价小组,通过询价、定价确定食材基准价。
除此之外,蒙阴县还建立了食堂经营成本核算预警系统,每月定时核算、按月结算,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及结余,确保食材支出比例不低于70%,结余资金全部用于改善伙食,真正实现“零利润”运营。这种“数字哨兵”机制,配合定期专项审计,构筑起坚固的成本控制防线。改革后,学校食堂年均运营成本节约了,菜品周重复率低于5%,师生们普遍反映菜品更丰富、更营养了。
“食育课堂”滋养成长
“摊煎饼讲究火候,做人更要把握分寸。”在蒙阴县第一实验小学汶溪校区开设的劳动课上,老师们把课堂开到了学校食堂,让劳动教育融入三餐烟火,通过言传身教启迪学生。
营养升级与文化传承并重。蒙阴县将食育纳入健康教育必修课,开发“粮食安全”“营养均衡”等主题课程,开展“光盘行动”“厨房小课堂”等活动200余场,助力学生树立健康饮食观念。“现在,孩子回家抢着洗碗,吃饭也不挑食了,给学校点个大大的赞!”学生家长周敏的反馈印证着改革成效。目前,全县各学校厨余垃圾量减少25%,光盘行动蔚然成风,这场始于舌尖安全的改革,正悄然演变为滋养成长的育人实践。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丁立国 通讯员 李朋 马洪国
来源:临沂市融媒体中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