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
市场监督
潮评丨暑期叠加汛期,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来源:浙江日报 编辑:正平
潮评丨暑期叠加汛期,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041666f7-f346-44a6-892a-0705bdab2c4f.png

检查食品守护“舌尖安全”。图源:视觉中国盛夏时节,高温与暴雨交织,暑期与汛期叠加,食品安全面临双重考验。国务院食安办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食安办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暑期、汛期食品安全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这一部署是对特殊时段食品安全体系的一次深度检视。如何在受灾地区、城中村、农村等薄弱地区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已成为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

首要在于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食品安全法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高温环境食物易坏,企业必须严格执行通知要求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作,从环境清洁到设备消毒,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唯有将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才能切断变质食品流入市场的源头。

强化监管执法力度,是“刚性保障”。汛期期间,灾区食品需求量大,不法分子可能趁机销售过期变质、污水浸泡的假冒伪劣产品。监管部门需聚焦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消费品,针对灾区调拨物资加大监督抽检频次,对不合格食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要畅通12315投诉渠道,借助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等数字化手段,构建全民参与的监督网络。

提升公众防范意识。监管部门应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并通过科普宣传,增强消费者对霉变食品、过期食品的辨识能力,避免因误食导致健康损害。尤其在城中村、农村等薄弱区域,更要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食品安全知识,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科技赋能监管创新,为食品安全注入智慧力量。面对汛期复杂形势,传统监管手段需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例如,利用物联网监控食品储存温湿度,通过区块链追溯灾区捐赠物资流向,借助AI分析舆情风险预警。市场监管总局推动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数字化管理,正是将风险防控嵌入企业日常操作的创新实践。科技手段的应用,既能提升监管效率,也能为应急响应提供精准支撑。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舒爱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