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
校园食安
校园配餐明厨亮灶,扫除食品安全“死角”
来源:新京报评论 编辑:志国
校园配餐明厨亮灶,扫除食品安全“死角”

校园配餐明厨亮灶,扫除食品安全“死角” | 新京报社论


《指南》发布,与社会对于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的期待相向而行,也符合配餐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1753148963650.png

▲资料图:中午,学生们有序排队取餐。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新京报社论 

 校园配餐服务管理有了首个“国标”。日前,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国家标准,持续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该标准适用于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学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务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

 校园配餐是学校供餐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食堂外包及送餐比例超50%。规范配餐服务,对于确保师生就餐体验和校园“舌尖上的安全”,可见一斑。

 此次《指南》明确了覆盖食谱及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备餐与配送、用餐服务、服务评价改进、应急处理等全链条的规范指引,为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标准化指导,填补了校园配餐领域标准空白,意义重大。

 从校园配餐的特点看,一般由市场化企业在校外制作、配送,本身就放大了与学校、师生和家长的信息不对称局面,很容易留下不规范操作的监督“死角”。近年来,一些曝光的乱象,诸如部分公司在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健康受到威胁,甚至造成食品安全事故,也都表明提升该行业的透明度,势在必行。

 对此,《指南》的一个标志性规定,就是明确了餐食加工过程须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并向学校、家长和学生公开展示食品加工的关键操作流程。这意味着配餐企业的“厨房”,也将和学校食堂一样,必须直面监督的目光。这对一些“见不得光”的不合规操作,无疑将形成直接震慑。

 事实上,此前已有不少地方出台规定,明确实行配送餐单位信息公开制度,且建立配送餐满意度测评制度。而此次《指南》要求餐食加工过程须上网公开,则是进一步细化了公开、监督的颗粒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同时,《指南》将对学校食堂的“明厨亮灶”要求首次覆盖到配餐企业,有利于缩小配餐与学校自主供餐的透明度差距,从而实现同等标准下的监督,对于提升配餐服务的公信力,乃至压缩校园配餐服务中的一些腐败空间,亦有积极意义。

 《指南》还针对配餐企业的内部管理和配送“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要求企业必须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专职食品安全管理、检验人员;建立风险防控动态机制,每日进行安全检查,每周排查隐患,每月调度分析。同时,要配备满足配餐量和配送方式的封闭式配送车辆与设备,配送车辆向主管部门备案,宜专车专用并安装定位跟踪系统。

 这些标准落地,不仅有利于规避一些风险隐患,也通过提升人员、设备的配备标准,间接提高了校园配餐服务的行业准入门槛。这对于减少一些不符合资质、专业能力不足的“小作坊”乱入,乃至遏制“劣币驱逐良币”效应,都有望产生正面牵引价值。

 总体上看,《指南》构建了覆盖配餐服务各环节的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标志着配餐服务市场正在纳入更系统的规范程序。这与社会对于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的期待相向而行,也符合配餐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但同时也得看到,校园配餐服务涉及环节多、流程长,再加之《指南》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不能指望其完全能够将目前配餐服务领域的乱象彻底扫除。

 配合“国标”的出台,以及深刻汲取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教训,还需要在市场监管、公众监督等方面,精准加力对校园配餐服务的规范治理,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最大限度让社会免于对校园“舌尖上的安全”的隐忧。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