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日报》头版刊发 | 西墙峪的风有多甜——央视《对话》五级书记话振兴两周年走笔
7月5日,《临沂日报》头版刊发文章《西墙峪的风有多甜——央视〈对话〉五级书记话振兴两周年走笔》,报道我县党员群众牢记《对话》秘诀,齐心协力,以片区推进、城乡融合为基本路径,深入做好富民强村壮镇融合文章,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壮丽篇章相关做法。现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2023年6月18日,是一个载入沂水县史册的日子。省委书记林武和5市、16县、27个乡镇、22个村四级共70位党组织书记,在院东头镇西墙峪村接受央视《对话》记者采访,共同探寻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背后的秘诀。
2023年7月1日晚,《对话》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引起广泛关注。 时光流转,沂水县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田野,与蓝天白云交织出的优美画卷证明:这里正呈现出《对话》所寄予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这美好图景,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当地群众辛勤耕耘的见证。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沂水县党员群众牢记《对话》秘诀,齐心协力,以片区推进、城乡融合为基本路径,深入做好富民强村壮镇融合文章,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西墙峪,火出圈
这是一个绝美的村庄,犹如世外桃源。 从彩色的步道进入村庄,路面宽阔,房屋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种着生姜和芋头。在苍翠的群山环抱下,是蜿蜒清澈的溪水和石墙红瓦的村庄,漫步其中,恍如步入梦幻仙境。夏日的微风轻轻拂过,带着一丝清新与凉意。 一处民居的院墙上写着“你来的时候,西墙峪的风都是甜的”。 这甜风,是乡村振兴的味道。
村中央的老院子里,一群城里来的孩子正围着热乎乎的煎饼鏊子,在村里王老奶奶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摊着面糊。金黄的煎饼逐渐成形,孩子们兴奋地举着自己的“作品”,挂满汗珠的小脸上写满了得意和成就感。 “这是我们村新开发的‘沂蒙煎饼小当家’研学课,可别小看了这煎饼摊,它可是咱村文旅融合的‘金招牌’!”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笑盈盈地说。
在乡村记忆馆的书屋内,王成成和记者聊起村里这两年的发展。 “两年前,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走进西墙峪村,央视《对话》栏目在咱这录制了‘五级书记话乡村振兴’,我们村彻底‘火出了圈’!今年上半年,光接待研学团队就超过5万人次,带动全村户均再增5000元。”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如是说。 同时发生蝶变的不仅是村庄变美、变强了,更重要的是西墙峪人的“经营思维”变了。 王成成说,两年前,别人摆摊都摆到西墙峪的家门口了,西墙峪的人还在忙活种地。现在,村里各家各户门口都摆摊叫卖农产品了,让游客带走的不光是照片,还有西墙峪的甜甜滋味。
“我刚来的时候,村里没有钱;现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了40万元大关,达到43万元;以后,会越来越多的。”王成成自信满满。 西墙峪村的精彩亮相,既是“五级书记共谋振兴”的生动缩影,又是沂水县万千乡村奋力奔跑的缩影,更成为沂水县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引方向。
拼连片,赢全盘
在《对话》中,林武书记说:“乡村振兴不是看一个‘点’,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准以后,整体面上的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沂水县精心研究《对话》秘诀,打破村庄界限,攥指成拳,抱团发展,探索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片区推进模式。
西墙峪村处于院东头镇红色资源集群区。该片区涵盖32个村,28平方公里,年接待游客314万人。其中,桃棵子村是红嫂祖秀莲的故乡,祖秀莲熬鸡汤救伤员、郭伍士八年寻亲报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田家峪是仙姑顶战役遗址所在地,见证了抗日军民8000余人浴血奋战的壮举。附近的四门洞村拥有萤火虫水洞5A级景区。 依据资源优势,西墙峪周边村连片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
一道五彩斑斓的“月亮桥”,将萤火虫水洞景区的万千游客,引向四门洞村。这座桥,激活了沉睡的四门洞村,不仅联通了空间,更打通了景村融合发展的关键脉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四门洞村被带“火”了,吸引了来西墙峪、桃棵子研学游、红色游的客人,吸引了国内外慕名来观溶洞、看村落、住民宿的客人。
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今年五一小长假,龙家圈街道“崮下湖畔”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游人如织,南黄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黄建全忙得脚不沾地。他说:“去年,县里规划打造‘崮下湖畔’片区,规划精品旅游路线,我们和崮安、营盘等村积极申请加入,资源共享、相互推介,现在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赢麻了。” 许家湖镇“榛子花开”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做强做大榛子特色产业的同时,依托村企联动,打造了“沂蒙金鸽”链动振兴示范基地,将周边21个村融入产业链,共同发展肉鸽养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年产值超过2.1亿元。
单村致富只是盆景,连片发展才是风景。以片区推进模式,全县规划打造9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确保每个片区至少有1个共建大项目、村村有特色产业项目,成功构建诸葛观赏鱼、许家湖金鸽、龙家圈精品民宿、道托中草药、四十里堡肉牛养殖等13条共富产业链,培育85个特色产业项目,覆盖全县近200个村庄。
两年来,片区累计投入整合各类资金超过5.9亿元,实施重点产业项目298个。 沂水县片区推进模式,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乡村振兴齐鲁论坛,入选2024年人民网“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库”。
既要富,又要美
《对话》中,“乡村振兴既要富,又要美。”的观点特别引人关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元发展路径,激活村庄沉睡资源,才能铺就强村富民路。
“红绿融合”不仅是西墙峪的特色,更是全县乡村振兴的普遍底色。依托全县43处2A级以上景区,沂水县把乡村休闲、体育赛事、自驾观光等和红色游、片区游融合拓展。诸葛镇建设葛庄村红色研学基地、北黄家庄村陨石研学基地、鲁南矿业工业矿产研学基地,发展精品民宿60余套,举办杏花节、露营地、伏羊文化周等节庆活动,近两年新增游客10万人次以上。
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稳定过20万元,过50万元的村庄达到50%,发展合作社1914家、共富公司22家、家庭农场1730家、共富工坊145家,片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11个百分点。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沂水县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梯次有序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村短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行走沂水县的乡村里,房屋错落有致,街巷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满眼尽是生动和美的美丽村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沂水县把乡村善治服务体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网格化、精细化服务涵养文明乡风。 “昨天刚跟胡同长说想吃粽子,今天就送到家了,比亲闺女还贴心!”崔家峪镇南垛庄铺村82岁的刘大爷捧着热乎乎的粽子,笑容满面。 南垛庄铺村的“小网格”早已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网格长随身携带‘民情台账’,胡同长化身‘跑腿员’,仅今年上半年,就为群众代办事项87件,调解纠纷12起。”村党支部书记徐一科介绍。
在许家湖镇小李马庄村,党支部领办的学堂每周末邀请县书法协会的专业老师来村里,开展书法教学活动。书法老师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笔画顺序开始教起,耐心指导每一个孩子。像这样的学堂,在沂水县有172处,为周边622个村开展辅导服务。
沂水县坚持把组织建在群众身边,持续擦亮村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服务品牌,暖心食堂达到88家,新建小维修、小课堂、小超市、快递小柜、小工坊等“五小场所”366处,构筑起充满活力与温度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这两年,沂水县连续获得全市乡村振兴观摩第一名,连续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成功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多给予,少索取
在《对话》中,“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多给予少索取,资金、资源等要素都要往农村倾斜。”赢得热烈掌声。 推进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合统筹方方面面的资源共同来推进。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人”的要素。
西墙峪“火”出圈,充分证明成功的关键在于“领头人”。在马站镇八大庄村,村党支部书记杨登烁正领着党员、群众清理村内主干道的地基,为硬化做准备。“2023年刚上任的时候,面对村里复杂、散乱的局面,我也打过退堂鼓。《对话》播出以后,我到西墙峪村参观学习,了解到王成成书记的事迹,心中有了信心。工作是干出来的,踏踏实实地干,老少爷们就认可咱!”杨登烁坚定地说。 沂水县始终将头雁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一环。 在后备人才上抓“优储”,深入探索提级储备机制,每个乡镇至少提级储备培育20名左右后备人才,30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不低于80%,已有366名后备人才加入到“两委”干部队伍。
在头雁队伍上抓“优选”,坚持“好人中选能人”的标准,通过公开考选、跨村任职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村党组织书记的发掘渠道。两年来,全县新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54名,平均年龄下降3.4岁。 “到西墙峪学习以后,如何打造我们自己的村庄,成了我心中放不下的事。”四十里堡镇连家湖村党支部书记戚东厚和王成成一样,也是一名年轻的90后书记,“现在,村里确定以肉牛深加工产业为突破口,聚力发展集体经济。”
像西墙峪村这样走红的村庄在沂水县还有不少,这背后离不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 道托镇韩家曲村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在临沂水利集团派驻第一书记李珺带领下,这个昔日环境脏乱、矛盾频发、人心疏离的“后进村”实现华丽转变。李珺以文化为纽带,用真心焐热民心,以文脉串联乡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如今的韩家曲村,党群一心、邻里和谐,文化不仅唤醒了乡愁记忆,更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在沂水县,每年有200余名第一书记如李珺一样,主动下沉一线,与村干部并肩奋战,助力乡村蝶变。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的努力是办法。沂水县还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等小能人的骨干带动作用,形成“头雁”领航、“鸿雁”示范、“归雁”助力、“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目前,累计配备“兵支书”278名,吸引“归雁”196人,培育高素质农民446人、县级以上乡村好青年270人、沂蒙乡村之星77人、齐鲁乡村之星24人。
五级书记的对话声已随风远播,而沂蒙山区的回响愈加清晰:乡村振兴的沂水答卷不在宏大的叙事里,就藏在这甜风吹过的每一棵果树、每一盏新亮的灯火、每一张返乡创业的笑脸中。遥看巍巍青山、蜿蜒的溪水、崭新的民居、美丽的示范片区,又想到了那句宣传语:“路不远、景又美,欢迎来沂水。”
来源:《临沂日报》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