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风掠过齐鲁大地,掀起层层碧浪,一株株麦苗正拔节孕穗,释放着积蓄一冬的力量。在这绿色海洋里,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在山东,几乎每两株小麦中,就有一株的“籍贯”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这一重要指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将粮食尤其是北方主粮小麦的持续创新攻关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
“济南17”“济麦22”“济麦44”……在长达27年的科企合作里,有30多个小麦新品种先后通过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物所”)的“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以下简称“一体化模式”),成功跨越试验田与生产大田的距离,从科研的摇篮走进了广袤的田野。这条贯穿品种培育、良种扩繁、联合推广、规模生产、标准服务、协作销售六个关键环节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一场丰盈麦穗的育种“接力”
——作物所研发出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这些品种通过一体化模式成功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为保障我国小麦自给作出重要贡献
曾经,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着传统品种抗病能力差、易倒伏、亩产低等诸多困境,饥荒阴影一度笼罩田野。但如今,我国小麦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种子自主率同样达到100%,真正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这无疑需要从粮食生产的全链条出发,而育种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2024年夏收,全国推广面积前三位的小麦品种,有两个都来自山东。
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创新品质育种的思路与技术,成功培育出优质强筋小麦“济南17”。这一品种打破了我国在面包原料上的进口依赖,成为我国首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强筋小麦品种。
科研的脚步永不停歇。2006年,由赵振东院士团队育成并通过审定的“济麦22”一经问世,便迅速赢得种植户的青睐。它在大面积生产中抗旱、抗寒、抗病等方面表现突出,已累计推广3.6亿亩,十二年稳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榜首。
优质的品种和高产的品种均已出现,既优质又高产的品种能否诞生?这一次,作物所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8年,以“济南17”为父本、“954072”为母本,作物所研究员曹新有主持育成超强筋小麦“济麦44”——多年全国优质小麦质量鉴评会评分第一,创下全国超强筋小麦实打亩产808.6公斤的高产纪录,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
“品种选育工作周期漫长、环节众多,正是有了一代代作物所育种人的经验传承和种质资源积累,‘济麦44’才能成功。”身为赵振东院士团队的一员,曹新有心怀感恩,也深知育种的不易。
在我国,每年都有上千个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可最终能被农民认可和使用的却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
因为一个品种从培育到审定再转化至大田,需要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其间会面临极端天气、种子繁育加工技术落实不到位、良法配套滞后等各类风险和挑战。新品种培育需要科研人员长期跟踪观察,良种需要不断提纯复壮,保持种性的同时还要提高种子的纯度,才能进入市场。
在这一点上,作物所和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研公司”)已经合作多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主攻科研创新,他们主攻成果转化,通过优势互补,我们能快速了解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持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曹新有认为,与市场的同频共振非常重要。
为了让麦穗更丰盈,科研人员的“征程”始终在路上。
作物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学术带头人刘建军告诉记者,目前,团队以“济麦22”为基础进行改良升级,已经培育出抗白粉病的“济麦22”,对抗赤霉病“济麦22”的攻关也正在进行。此外,团队也加大了抗旱耐盐碱品种的选育,2024年,“济麦60”在东营土壤含盐量3.3‰的千亩方亩产511.88公斤,为把盐碱地变成大粮仓提供了品种支撑。
一家源于科研院所的农业企业
——为打破科研与市场的壁垒,作物所发起创办了鲁研公司。此后数十年,鲁研公司与作物所紧密合作,小麦良种从试验田送入生产大田过程提速
1997年,当30岁出头的吴建军被作物所任命发起创办鲁研公司时,或许不会想到,在27年后,它将与作物所共同改写中国小麦种植的版图。
“当时很多农民接触不到最新的科研成果,我们想打破这个信息差,所以成立了公司。”吴建军说,市面上的种子鱼龙混杂,为了了解小麦最真实的种植情况,他只能坐着大巴车,一个县一个县地奔波,整整3个月未曾归家。
“济南17”具有替代进口面包小麦的品质,是当时作物所迫切想推广的品种,但受到一家一户小面积种植的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市场推广。正一筹莫展之际,吴建军了解到,一家香港的面粉厂正在寻找面包麦的供应商。
要不要主动出击,拿下这个订单?吴建军满是顾虑,“那时候‘济南17’没有大面积生产,只有试验田里有,我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赵老师说,只要生产上不出现重大气候状况,就没有问题。”
那就拼一把!吴建军签下了这个合同。
“第一年就签了1万吨,种了3万亩地。为了保证产量,作物所的科研人员种植全程都在地里跟农民一起种。”吴建军说,以前市场上都是按等级收小麦,在2000年左右,这成为了我国的第一个优质小麦订单,“济南17”由此开创了我国按品种收购小麦的先河。
但到了2018年底,由于政策原因,作物所在鲁研公司所持的股份被划拨至山东种业集团。对此,吴建军说:“我们出自科研单位,本就该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我们是一辈子做农业、做产业的人,不是做贸易的,我们不会丢掉这个定位。”
正因有了这份坚守,鲁研公司与作物所的合作才历久弥坚,一体化模式也逐渐成型。
这一模式将育种团队、种业企业、种植主体、加工企业等拥有的要素资源实现优化组合,推动品种培育、良种扩繁、联合推广、规模生产、标准服务、协作销售等环节一体化发展,打通了良种良法从试验田到生产田的通道。
在模式的开端——品种培育阶段,鲁研公司为作物所提供市场动向与反馈。为了更好地承接育种专家的材料,鲁研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其400亩实验基地上进行差异化试验,为不同品种制定科学的推广策略与配套栽培技术方案。
待品种顺利通过审定后,鲁研公司依托已建成的30万亩小麦高效繁育基地,迅速开展种子繁育工作,持续对不同品种开展提纯复壮,使所有生产经营用种均达到原种标准,种子发芽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超出国家标准5个百分点。
等良种繁育完成,再由作物所和鲁研公司联合组建推广团队,按照“品种导向、区域细分、点面结合”的原则,集成相应配套栽培技术,分区域开展品种现场观摩、专业培训和技术服务。
“我们每年都要开展百余次技术培训和小麦现场观摩活动,确保将推广良种与推广良法相结合,实现小麦增产增效。”鲁研公司产品部经理李晓明说。
目前,鲁研公司与国内多家种业公司组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小麦良种生产销售集群,其市场营销网络已经覆盖了整个黄淮北部麦区,小麦良种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被销往全国各地。
一个共赢共生的科企联结机制
——在一体化模式下,作物所与鲁研公司共组团队、共担项目、共建平台,人才相互流动,资源相互补充,创造了科企合作的新范式
“作物所与鲁研公司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共赢,更是共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梁金光介绍,“之所以能建立起如此紧密的合作,关键在于机制,机制是一切发展的基石。”
这个关键机制是什么?是一体化模式,是人才共育、项目共担、平台共建、成果共享。
鲁研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就与作物所“亲如一家”,尤其体现在人员流动上,双方持续共建小麦育繁推专业团队。作物所科研人员全职、兼职派驻鲁研公司。通过签订三方协议,作物所保留兼岗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兼岗人员要完成相应成果转化目标任务。
“育种人员的主责主业是培育新品种,即便去企业兼职,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角色和身份,工作最终还是为国家和生产服务。”曹新有说,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充分信任最为关键,这需要企业有长期投入科研的决心和科研基础。
随着一体化模式的不断完善,双方共同承担了多个农业科技项目,共建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
此外,鲁研公司还创新种业推广路径,创造“技术配套、品种先行”推广策略,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就锁定潜力品种,组织开展生产试种,于真实种植场景中与栽培专家系统优化栽培技术,实现科研与市场的超前置衔接。
“正是因为科企紧密合作,新品种得以提前进行扩繁,与一般科研单位不同,我们的品种一经审定就能快速推广量产,较常规方式提前占领市场。”曹新有说。
好机制带来的成效显而易见,它能助推好品种快速形成大品种。2023年,“鲁研951”首年推广即销售超1000万斤种子。2024年收获季,种植户普遍实现亩产1400~1500斤,同年秋播面积突破150万亩,推广面积跻身山东省前十。
这一由鲁研公司与作物所联合育成的小麦品种,依托科企深度协同,实现了审定与推广无缝对接。
对此,鲁研公司总经理宋华东表示:“因为我们能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非常重要。”如果说科研品牌代表创新实力,商业品牌代表运营能力,那么作物所的科研品牌和公司商业品牌早已深度融合。
双方合作以来,通过一体化模式先后推广的“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2”“鲁原502”等5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均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品种既能进入市场,又能反哺科研,育种团队在获得相应科研经费与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后,创新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宋华东说,下一步,双方将继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深化“科研单位引领创新+企业驱动转化”的科企深度融合新模式,让试验田的品种更快走向生产大田,让农民的收成更好对接市场。
一粒种子蕴藏的振兴样子
——一体化模式将一粒粒优质种子从试验田送往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些年,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通过大力发展小麦产业,真正做到了土地“生金”——村集体的固定资产达2800多万元,家家户户是股东,每年享受2次分红,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还有500元的生活补贴。
但当时钟拨回2014年,一空桥村还是一个无资金、无村办企业、无机动地的“三无村”。那时,张萍被高里街道以“归雁”人才身份引入,担任一空桥村的党支部书记。站在干裂的田坎上,望着泥泞的道路,他暗下决心,要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修路、整田……3年里,张萍埋头苦干,让村貌焕然一新。但他也明白,要致富,除了修路,还需要有产业。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要利用好村里粮食生产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便发起成立了惠民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希望将粮食生产从粗放式转为集约式,增加收入。
2018年,合作社正式由村党支部领办,101位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对全村1800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
恰逢此时,作物所也正在为承办国家黄淮北片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展示会在全省选择适合的种植基地。经过多次考察论证,作物所最终选择了一空桥村,这成为该村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作物所作为研发者,鲁研公司作为推广者,合作社作为落地者,三方一拍即合,近年来成果转化的效果十分显著。
“去年‘济麦44’亩产已经达到了1400多斤。”张萍说着,从地里拔起了一株小麦,攥了攥、摸了摸,黝黑的面庞满是喜悦,“我估计今年亩产能到1500斤!”
在当村党支部书记以前,张萍从事运输生意,没摸过锄头。10年过去,张萍笑言,自己摸索着种地,如果遇到难题,就给作物所和鲁研公司的专家打电话,一边学一边干,如今算是有了点门道。
“他就是爱种地。”寒亭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刘磊说,一年中至少有300天,张萍都会去地里看苗缺不缺水、是否有病虫害,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每到麦收季节,他还亲自开着农机下田干活。
田间小路旁,渠水潺潺,一个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玻璃门小屋引人注目。屋里整齐摆放着水肥一体化设备,一墙之隔还有2块露天的太阳能面板和1块电子屏,周围的温度、湿度、风力等信息滚动呈现。
“这样一套设备能管500亩地。”张萍说,如今合作社的小麦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5万亩,全程机械化率超过90%,借助农业科技的力量,只要七八个人就足够进行田间管理。
“现在合作社每年光种地的收入就有几百万元!”张萍介绍,种上“济麦44”以后,每亩的麦种可以少播30%,反而还实现了增产。除了提供技术服务,鲁研公司还会通过良种回收或订单销售等形式来帮助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
在滕州市级索镇龙庄村,村民龙振存连续18年都钟情于“济麦22”。2022年冬天,山东省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断崖式降温,很多小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个别品种出现绝产,但“济麦22”的产量却稳如磐石。
“像‘济麦22’这样无论什么年份都能丰收的好品种,就是我们种粮农民的定心丸。”龙振存信心满满地说。
而在滨州市,国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年为鲁研公司繁育小麦良种,把“济麦44”种在盐碱地上,依然连年丰收。
如今,鲁研公司牵头建立的标准化良种繁育、加工基地,已经遍布在山东、河北、天津、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市的100多个县区。
一切正如梁金光所说:“好机制让好种子脱颖而出!把育种家的种子变成老百姓种地爱用的金种子!”(李丽颖 陈楠)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