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业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食品工业正站在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当前,我国食品工业虽然规模大,却存在工业链协同不足、技术创新滞后、品牌溢价能力弱等问题,急需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围绕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老字号品牌如何焕发新生机等核心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深度对话行业领军学者与企业高管,解码食品工业升级的方向。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还实地走访北京、福建、山东等地代表性的食品企业,聚焦区域特色食品工业集群,多维度挖掘食品工业提质增效的实践样本,为行业发展提供可鉴路径。
本报记者 刘慧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中,食品工业犹如“舌尖上的引擎”,源源不断地输出澎湃动力,推动经济航船破浪前行。从田间劳作的农民到工厂忙碌的工人,再到商超中的销售员,都能在这条产业链上找到工作机会。食品工业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安全,更要吃得健康。
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涉及乳制品、肉制品、食品添加剂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这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对于国内上万家食品企业的影响可谓深远。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期实地走访福建省、山东省的多家食品企业发现,部分企业专注于建设5G智慧工厂、研发健康食品,另有企业从事代工生产,将产品交付国外企业进行贴牌销售。不容忽视的是,多数企业面临着同质化食品激烈竞争、销售额有所下降的挑战。专家指出,食品企业若要规避低水平价格竞争,需推进产品与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还可借助跨境电商等新兴渠道,精准把握国内外消费者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着力培育品牌形象,以此推动食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其独特重要性
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当前,中国食品工业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亿元。毋庸置疑,食品工业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带动上游农产品种植养殖等产业的发展,也能拉动下游包装、物流等产业进步,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
近年来,食品制造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赛迪顾问数据显示,湖南省、山东省、广东省的食品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在前列,也就是说,食品企业通过投入资源开展产品研发与生产工艺改进,正逐步植入“新技术”的基因。
记者在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5G智能工厂采访时看到,因为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食品加工方式得到了升级,和面、成型、醒发、烘烤、冷却、包装、装箱入库等生产烘焙产品的七道关键工序已基本实现无人操作,仅需少量员工完成产品的检查和装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且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其独特的重要性。
许召元表示,首先,食品工业是直接支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方向转变,这离不开食品质量和品质的升级。
其次,食品工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有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服装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有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压力。而食品工业是本地化特点很明显的产业,也就是说,食品工业向国外转移的压力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食品对保鲜的要求高,很多食品要适应本地的独特口味等。食品工业这种长期转移压力较小、在本国内就近生产而且相对吸纳就业较多的特点,对于保持工业规模,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再次,食品工业的绿色转型升级还是支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食品生产过程对资源能源需求较大,部分食品制造业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也较多,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升级,在品质提升的同时节能降耗,也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领域。
接受记者采访的山东省地方政府部门和食品企业相关人士均告诉记者:“食品工业虽然不如一些高科技企业创造的产值和税收高,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行业,既能保障当地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也能传承和弘扬饮食文化。”
探索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与食品工业深度融合
记者在山东省沂水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食品工业正在成为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拓展创业空间的载体。而且受食品保质期限和物流等因素影响,食品企业的本地化特点明显,一些企业还在围绕生命健康开发新的食品。
沂水县工信局局长袁加强告诉记者:“目前全县的食品企业有650余家,其带动了上下游的粮食加工、包装印刷、物流、食品机械、电子商务等关联配套产业发展,相关链条吸纳了5万余人就业。2024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在200余亿元。”
山东诺好佳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郝连永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有职工300余人,生产巧克力、面包及蛋挞等产品,因为面包的保质期短,所以基本上在山东及周边省份销售。”
山东世纪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俊成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生产豆奶粉和花生酱,国内主要在偏北方地区销售。花生酱有一部分给国外做代工。现在国内食品销售很‘卷’,希望加大力度‘走出去’,销售到国际市场上去。但现在很多食品企业是中小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很难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只能给国外代工。”
山东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临沂市沂蒙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副总裁桑振亮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临床营养学》的书。他一直在研究健康食品,希望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与食品工业深度融合,其研究的一款营养饼干获得山东省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整体来看,中国食品工业虽然规模大,食品企业数量多,但在食品精深加工、营养健康食品研发、食品智能制造等领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此外,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附加值低,对传统食品品牌的挖掘和传承不足,使得中国食品工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各地也在探索国际农业合作,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记者从北京市平谷区了解到,当地联合了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资源,形成了“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创新合作模式,而北京食品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可为成果的转化提供载体支撑。
事实上,很多地方都在加快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比如福建省晋江市,其拥有盼盼、雅克等高端食品品牌,不同品牌商坚持走个性化发展路线,针对不同群体研发个性产品,抢抓市场机遇。河南省漯河市打造中原食品实验室,研发转化了多项成果,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食品工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从全球来看,丹麦是欧洲的食品创新中心,日本构建了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德国的食品加工设备先进并注重品牌和安全,荷兰将高效农业与创新技术紧密结合,芬兰有严格的食品监管体系,爱尔兰注重食品可追溯性和持续生产,法国食品加工工艺精湛,这些都能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许召元表示,从各国实践来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空间很大,也能够形成较高的附加值。比如比利时、法国等国家的食品企业,都能够创造很高的附加值。
记者在福建省和山东省采访时,很多食品企业负责人反映,现在同质化的食品较多,会陷入“内卷式”竞争,销售额也比往年有所下降。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数据看,2024年,4.3万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6万亿元,营收增速连续4年走低。
食品企业如何避免低水平的价格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许召元表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有两个方面。第一,产品本身要升级,要更加绿色有机,更加营养健康。第二,产业升级。产品品质的升级要能体现为实实在在的附加值升级,也就是说,好的产品要能卖出好的价格,能够实现优质优价,这样就可以激励食品企业更多进行品质、品牌竞争,而不是“内卷式”的价格竞争。
“现在很多群众在拿到食品时,并不知道其究竟是高质量的还是低质量的食品,所以要设立标准,同时有检验中心进行检测,这些结果还要能让消费者了解,这样大家才愿意为优质的产品支付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企业的利润也能得到提升。”许召元说,食品企业要朝着提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就不需要完全走靠以量取胜的路径。
许召元认为,要建立食品认证认可体制机制,其涵盖品牌保护机制、质量溯源机制等,同时,还要借助区块链技术保障食品品质,使消费者能够识别优质食品,并构建打假维权的品牌保护体系,这些工作需要地方政府积极作为,单凭单个企业难以完成。
对于一些食品企业给国外代工的现状,许召元表示,其实很多行业都经历过这样的发展阶段,比如,纺织服装有大量贴牌的企业,家电行业也有贴牌生产的模式。国外企业打造品牌的过程,也都经历了长期的品牌积累,因此要有长期的投入。中国的食品企业能给别人做代工,能够把产品做好,这本身是企业能力提升的表现,也是进一步升级的重要路径。在贴牌的同时,再培育出口一部分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国外消费者中建立品牌形象,也是企业升级发展的重要路径。
“当前,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可以充分借助跨境电商等新渠道,直接了解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培育自己的品牌形象,实现高质量发展。”许召元说。
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饮食健康的坚实后盾,食品工业的振兴不仅要强化创新驱动,坚守品质至上,还要开拓多元市场,塑造卓越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食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