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近日报道,2024年4月以来,山西省纪委监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其中,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第二中学原校长赵孟锁在任期间,学校应用于购买食材的费用总额为1072万多元,但被截留、套取、挤占的食材费就有420多万元,占比约40%。不仅如此,学校还存在食材以次充好、菜品以素代荤、结余食材库存去向不明等问题。
上千万元膳食经费本应用于改善学生营养,竟有四成被“侵吞”,这样的食堂腐败触目惊心,这样的“硕鼠”令人痛恨。这起案例折射出的,不仅是少数教育管理者的堕落,更是部分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失守。
细究汾西二中腐败窝案,根源在于制度设计的缺陷。长达数年的现金收付模式,缺乏有效监督的资金流转渠道,滋生“上下其手”的灰色地带;固定餐费制度导致收支脱钩,学生用餐量与资金使用脱节,形成“交钱吃饭不管饱”的荒诞局面。更令人担忧的是,供应商准入机制形同虚设,校长亲属堂而皇之成为“白手套”,暴露出权力寻租的隐秘链条。诸多系统性漏洞,使得公共财政资金异化为“私人提款机”,严重侵蚀教育公平底线。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山西省纪委监委的雷霆行动,彰显了纪法威严。当地还以此为鉴,逐步构建起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的全周期管理体系。这种从个案查处到系统治理的转变,为校园食品安全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但应当强调的是,整治校园餐乱象,不能仅仅依靠一时的专项行动,唯有织密监督网络、压实各方责任、扎紧监督篱笆、筑牢制度防线,才能彻底斩断伸向校园餐的“黑手”。
为此,各地应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的立体防护网。如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动态监管平台,运用大数据监测资金流向;财政审计部门要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大对校园周边食品供应链的抽检频次等。学校要主动作为,探索建立家校共治机制,让家长代表深度参与食材验收、食谱制定等环节,用“第三只眼睛”打破暗箱操作空间。同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畅通举报渠道,让任何人都不敢将校园餐当成“唐僧肉”。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每一分膳食补助,都要不折不扣转化为孩子们碗里的可口肉菜,让“校园餐”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餐”、家长放心的“安心餐”、社会满意的“阳光餐”。(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