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的确不容丝毫放松,这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与正常教学秩序,乃至社会的稳定,以下从多方面阐述其关键要点:
一、食材源头把控
供应商资质审查:学校必须严格审核食材供应商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确保其具备合法合规供应食品的资格。定期实地考察供应商的生产环境、仓储条件,像蔬菜供应商的种植基地,查看土壤质量、农药使用管控情况;肉类供应商的养殖及屠宰车间,监督卫生标准执行、动物疫病防控举措。
食材采购标准:建立严格食材采购清单,明确各类食材质量要求。如大米要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等级,颗粒饱满、无霉变;食用油须为非转基因、正规厂家精炼产品,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合格;蔬菜要新鲜、无黄叶烂叶,农药残留低于规定限值,采购时应索证索票,便于追溯源头。
二、食堂加工环节
人员卫生管理:食堂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是基本前提,且需每年定期体检。工作期间严格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按规范洗手消毒,严禁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手部有伤口未愈合人员直接接触食品,防止病菌污染。
加工流程规范:从食材清洗、切配到烹饪、留样,步步有标准。蔬菜清洗要多遍浸泡、冲洗去除泥沙与农药;生熟食材分开切配,使用不同案板、刀具,避免交叉污染;烹饪时确保食物烧熟煮透,中心温度达到 70℃以上,尤其是肉类、蛋类;每餐成品按要求留样不少于 125 克,冷藏保存 48 小时,以备追溯检验。
三、储存与配送
仓储条件:学校食堂仓库要分类分区,主食、副食、调味品等隔开存放,防潮、防虫、防鼠设施完备。如米面置于干燥货架,离地离墙 10 厘米以上;易变质食材如奶制品、豆制品放冷藏库,温度控制在 0 - 10℃;干货调料密封保存,防止受潮结块、串味影响品质。
配送安全:若有校外配送食材,运输车辆需专用封闭冷链车(针对需冷藏食材)或清洁厢式货车,保持食材运输全程环境适宜,定期对车辆消毒,配送人员遵循食品运输规范,杜绝中途污染、变质风险。
四、监督管理机制
校内自查:学校成立食品安全管理小组,每日巡查食堂各环节,从食材进货查验到餐食售卖,填写检查记录,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如餐具清洗不彻底就及时增加清洗时长、更换洗洁精。定期组织食堂员工培训,提升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
外部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校园食品抽检频次,涵盖各类食材、餐具,检测农药残留、微生物指标等;卫生部门监督食堂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督促学校落实主体责任,对问题学校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多部门协同为校园食品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