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鑫湖
编辑:丰翼
时间:2025-04-28 17:33:55
四月的北京,春光明媚,第十五届国际电影节在“新质光影·美美与共”的主题中拉开帷幕。中国当代国画协会会长唐丽应组委会之邀出席盛会,以一袭水墨意境的中式长衫亮相,恰似一幅流动的丹青画卷,将国画的典雅气韵带入光影交织的电影世界。这场跨越艺术门类的相遇,并非偶然的“跨界”,而是一次对艺术共通性的自然呼应——当笔尖的墨韵与镜头的光影在同一个舞台上交织,一场关于美学与文化的对话悄然展开。
丹青世界里的“造境者”
作为中国当代国画新生代的创造者,唐丽的艺术生涯始终扎根传统,又敢于突破。她笔下的山水,既有宋元文人画的悠远意境,又融入现代审美的简洁张力;她勾勒的人物,寥寥数笔便捕捉到灵魂的震颤,衣袂间仿佛流动着时代的风。其代表作《四季·悟》系列,以水墨的浓淡干湿演绎时光的流转,被法国亚洲艺术展区誉为“东方哲学的视觉史”。成为向世界传递中国美学的文化使者。
此次参会,唐丽虽未携带画作现场展览,却自带“艺术磁场”——她对色彩的敏锐感知、对空间的诗意营造,早已成为其艺术身份的鲜明注脚。正如电影节策展人:“唐丽的到来,让电影人得以从国画的‘留白’中理解‘镜头的呼吸’,从‘写意’中感悟‘情感的张力’。”
光影舞台上的“对话者”
北京国际电影节向来是多元艺术碰撞的熔炉。演员国际评委会主席姜文,陈冲、大卫·叶茨、倪妮、泰穆·尼基、文森特·佩雷斯、叶锦添七位“天坛奖”评委集体亮相,恰似一场“艺术光谱”的具象:则以表演艺术诠释人性的千万种模样。不同领域的思维在此交汇,却因对“美”的共同追求而产生共鸣。
在“注目未来”单元的茶歇会上,唐丽与电影美术指导们聊起国画中的“虚实相生”:“一幅好的山水画,山与水的关系、浓墨与淡影的配比,恰似电影中场景与人物的互动——留白不是空白,而是给想象的礼物。”这番话虽未展开为正式演讲,却如一颗石子投入湖心,引发电影人对“东方美学视觉化”的思考。而当镜头扫过她与演员们交流时的微笑,画面定格的不仅是不同艺术门类的同频,更是文化传承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未来图景中的“绘梦者”
对于唐丽而言,参加电影节并非一次偶然的“跨界体验”,而是对艺术融合趋势的主动拥抱。她表示:“国画与电影,一个是静态的诗,一个是动态的梦,本质上都是在用视觉讲述故事。”基于此,她对未来有三重规划:
其一,搭建“水墨光影”桥梁:计划与电影团队合作,将国画的色彩体系、构图法则融入电影场景设计,让《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意境、《洛神赋图》的飘逸气韵,成为银幕上流动的文化符号;
其二,开启“以画释影”新篇:筹备“经典电影场景国画再创作”系列,用宣纸与墨笔重新诠释《霸王别姬》的悲怆、《卧虎藏龙》的侠骨,让电影的情感内核在传统画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其三,培育“跨媒介艺术人才”:携手美术院校与电影学院,开设“艺术融合工作坊”,鼓励青年创作者打破边界,让国画的笔触滋养电影的镜头语言,让电影的叙事思维激活国画的当代表达。
这些规划,并非心血来潮的创意,而是源于她对艺术生态的深刻洞察:在数字时代,传统文化需要更生动的“转译”,而电影作为最具传播力的媒介之一,正是国画走向大众的“翅膀”。
当墨韵遇见光影:一场没有终点的对话
她此次参会的注脚——不是打破边界,而是发现边界本不存在;不是“跨界”,而是回归艺术的本质共通。
从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逸,到银幕上角色的悲欢,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改变。唐丽此行,与其说是一次“亮相”,不如说是一次“归位”——让国画艺术在当代文化坐标系中找到与大众对话的新维度。正如她常说的:“真正的艺术传承,不是把经典供在神坛,而是让它走进生活的烟火,走进不同艺术的语境。”
当第十五届电影节的灯光渐暗,唐丽笔下的墨韵与银幕上的光影,正共同勾勒出一幅更广阔的艺术图景。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它从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无数种色调的交响;它从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在碰撞与融合中,永远焕发新的可能。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唐氏乐唐宋公众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