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医探丨16岁少年连吃三周汉堡套餐减肥,“麦门减重法”靠谱吗?

来源:大皖新闻   编辑:  
时间:2025-04-18 15:54:18  

小叶医探丨16岁少年连吃三周汉堡套餐减肥,“麦门减重法”靠谱吗?

大皖新闻讯 近日,合肥16岁男孩小杨(化名)每天靠吃某知名快餐品牌汉堡套餐,三周狂瘦10斤的“麦门减重法”引发热议。那么,如此吃法真能减肥吗?儿童青少年这样吃,营养跟得上吗?对健康有无影响?对此,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复旦儿科安徽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丁浩提醒,这种“汉堡减肥法”可能造成摄入的钠含量超标以及膳食纤维缺乏等问题,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得不偿失。

“汉堡减肥”当心越减越伤

风靡社交网络的“麦门减肥法”真的靠谱吗?小叶医探带着这个问题浏览了某快餐品牌官方网站,注意到其已为消费者提供了“营养计算器”功能。该营养计算器提供了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和钙六种营养成分的数据。

以热门产品“双层吉士汉堡”为例,每个汉堡的重量约155g,主要配料包括两片面包(约60g)、牛肉饼(约70g)、芝士(约20g)、酱料(番茄酱/黄芥末)以及配菜(酸黄瓜、洋葱碎),可以提供的热量为435千卡,其中包括27g蛋白质、22g脂肪、32g碳水化合物、1015mg钠以及242mg钙。

临床营养专家指出,虽然单份汉堡的蛋白质含量能满足部分需求,但其热量可达435千卡,脂肪占全天建议摄入量的1/3。而减脂期儿童青少年每日需减少约20%的热量摄入,若选择此类高脂食品,易导致总热量超标。

此外,汉堡中的酱料和配菜含有较多的糖和钠,部分汉堡单份含钠量高达2克(如火腿扒早安营养卷、图林根香肠早安营养卷),加上每日进食其他食物的含钠量易超过中国居民每日5克的限盐建议。

“汉堡中蔬菜量不足,仅含几片酸黄瓜、洋葱碎或1-2片生菜叶,难以满足每日25-30克膳食纤维需求,不利于产生饱腹感和维持肠道健康。”丁浩表示,对于有减重需求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偶尔解馋可以选择低钠款汉堡搭配蔬菜沙拉使用,但天天吃无异于给身体“埋雷”。“尤其是对于正在长个子的孩子来说,营养跟不上影响生长发育,是得不偿失的。”

判断儿童肥胖不能光看体重

事实上,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饮食选择更加丰富。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肥胖。

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影响运动能力、骨骼肌发育和认知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心血管、内分泌、呼吸以及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还可能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但同时,专家也指出,判断孩子是否肥胖,不能光看体重数据。据了解,儿童青少年肥胖需依据《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423)、《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判断。

此外,儿童即使体重正常,也可能有“中心型肥胖”,主要是腹腔内和腹壁脂肪蓄积过多,其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6~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需采用腰围或腰围身高比这两个指标进行判断。腰围以《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作为中心型肥胖筛查依据。6~17岁男生和6~9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8,10~17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6建议判定为中心型肥胖。

儿童减肥重在吃杂、吃淡、吃慢

“麦门减重法”不可取。那么,儿童青少年减重到底该如何科学饮食呢?根据《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减脂餐需兼顾营养均衡与热量控制,重在吃得“杂”“淡”“慢”。

具体而言,“吃杂”主要指膳食结构需注重多样化,采用“彩虹饮食法”,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优先选择全谷物、鱼类、豆类及新鲜蔬果。儿童青少年要合理安排三餐,强调吃好早餐,早餐、午餐、晚餐提供的能量应分别占全天总量的 25%至30%、35%至40%、30%至35%。肥胖儿童青少年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

“吃淡”要求烹饪方式宜以蒸、煮、烤替代油炸,避免添加糖和酱料。零食的选择上应限制含糖饮料,以水果、坚果替代薯片、甜点。首选干净卫生、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原味坚果等,结合营养标签,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过度加工食品。

同时,用餐时长也很关键。专家建议,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用餐时长适宜,早餐约20分钟,午餐或晚餐约30分钟。控制每餐膳食总能量的摄入,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

需要提醒的是,在“吃好”的基础上,搭配适量运动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身体活动的总时长应达到3 小时,包括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学龄儿童期应坚持每天运动,保证每天至少60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球类运动等),每周至少3天强化肌肉力量和(或)骨健康的高强度/抗阻运动(如跳绳、跳远、攀爬器械、弹力带运动等)。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通讯员 李晓乐 陈思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

电脑版触屏版